P.S. 几篇自己当初做博后时记的小文,权当新开LabXing上今后博客的开篇(多年前的文字,许多谬误还请见者见谅:)
轨道旅途随想记
缘起
因着自己是“搞轨”的(朋友间对于“从事轨道交通研究”的戏谑说法),所以平时的出差旅行都尽可能地选择轨道交通。在轨道旅途中,借助手机延续阅读,时而望着窗外不断变化的景致,常常若有所思,灵感一现,又立即随手以手机记下,文字自然不会很长,只能是偶感而已,回来后再整理成文,发现倒也颇有乐趣。文章给我的一位忘年交前辈看了,老先生很感兴趣,因为他曾经也是一位“搞轨”的铁路科技工作者,同时也是一位科普作家,他建议把我的文章称作为“手机科普写作”,同时推荐这些文章让更多的读者,特别是青年同好们共同分享交流。
(一)城市交通发展的轨迹
城市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交通技术谱系上的5个阶段:步行—马车—有轨电车—无轨交通车辆—快速城轨。细想起来,每一次城市交通的变革都是相应的科学技术发展在交通方面的反映,同时也给人们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观念上带来巨大的变化。如今,揉和进轨道交通的最新科技,以及城市的网络化发展,它必将造就新的时空观,究竟对人们的交通和生活方式会带来什么影响,我们且拭目以待。
(二)哪里人多哪里去
记得小时候,母亲不让在两处地方附近买东西吃:医院和车站。我问为什么,母亲说:医院周围出入的病人多,车站周围则人杂,不卫生。当时深以为是。
这个习惯我保持至今。
但今天,当我在研究和思考城市发展与轨道交通时,发现母亲的说法是与TOD(即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理念相悖的。不妨分析一下:吃东西的地方必是人多而杂的,越有好吃的地方越是如此,因为吃的人多了,商家就会不断买进新鲜的食材,供应的食物的新鲜度也就高,如果加上商家遵守制作的标准,供应的食品比人少的地方反而卫生。连葛优都说了:哪里人多往哪去。
(三)拟人的规划与设计
若将规划与设计两项工作用拟人化的方法来比喻,则这两人如同是一对夫妻:既关系密切,又各有分工。老公对老婆要尽责,妻子对丈夫要体贴。我们在规划时,应该有设计的意识;而在设计时,也要有规划的观念。
(四)轨道环线与道路环线的差别
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有环放的形式,道路网络也有环放的形式。所谓“环放”,就是从同一中心有几条呈放射型的线路,它们之间还有一条环形线路将它们连通。放射线的功用确有相通之处:最有效便捷地沟通城市中心与周围的联系。
但是,轨道的环线却一定不能等同于道路的环线,道路的环线可作沟通横向联系,避免或弱化车流向中心涌去;轨道的环线(上海的4号线就是轨道环线)却不然,因为其所谓的可达性是与其有限的站点紧紧相锁的,故无那道路环线之功效,其建设与否,关键还是看沿线的客流。
(五)是“朝三暮四”还是“本末倒置”
《庄子》有则寓言:养猴人要给猴子吃果子,先说“朝三暮四”,猴子听了,怒形于色;他于是改口说“朝四暮三”,猴子听了,转怒为喜,但总数还是七颗。这便是成语“朝三暮四”。听听是笑话,其实有时人们也会做出“朝三暮四”的事情,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由此,想到我们的城市与交通规划:明明城市的规划的目标是把人流进行有机的疏散,不要都聚集在中心城区,因此城市的规划中有什么组团式居住区、卫星城。可我们的轨道的建造却没有按照这个思路实践,而是先中心区后外围片(即先中心城后卫星城),因为中心区的人更多,先要解决市内的燃眉之急,但殊不知交通系统的改善原是手段,是“末”,城市结构的调整是目标,才是“本”。导致了本末倒置,轨道交通反而将人流更迅速地引入市中心。
猴子朝四暮三,总算吃到的还是七颗果子,总量不减;我们若也如此思考,不仅是“朝四暮三”,而且还是本末倒置。
2012年6-8月间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