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艺 吉德昌
2022年7月21-25日,由中国土壤学会理事会党委、中国土壤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陕西省土壤学会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等单位共同承办的“第二十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暨第十五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会议”在陕西省延安市顺利召开。会议为土壤、肥料、植物营养等农业资源利用领域的青年工作者提供了交流、合作平台,激发了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活力和智力,促进了大农学各研究领域的贯通、交叉与融合。 课题组的常艺和吉德昌2名博士生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在研究生专场进行了口头报告。
其中,常艺汇报的题目为“植物和微生物对于矿质结合态有机质的贡献相当:化学计量学证据”。了解矿质结合态有机质 (MAOM)的来源可以为保护土壤碳库免受降解和增加土壤有机质储量提供依据,但我们仍然缺乏植物或微生物残体对MAOM形成的相对贡献的实证评估。不同来源的有机质的碳氮比(C/N)及其微生物转化过程的化学计量方法为这一难题提供了潜在的解决方案。我们收集了同时包括微生物生物量、颗粒态有机质(POM) 、MAOM和土壤有机质的C/N的文章,共获得209组数据。结果发现MAOM的C/N介于微生物C/N和POM之间,表明植物和微生物残体对MAOM均有贡献。同时,利用POM和微生物的C/N作为端元,进一步发现:1)微生物残体对MAOM形成的贡献平均为49%,且贡献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2)生态系统类型并不影响微生物对MAOM的贡献;3)湿润地区或黏粒含量高的土壤中微生物的贡献高于干旱地区或砂粒含量高的土壤,这些生物地理模式解释了在全球尺度上微生物对土壤稳定碳库贡献的变化。综上,本研究为微生物和植物对矿物矿质结合态有机质的贡献相近提供了化学计量学证据。
吉德昌的报告题目为“施氮、覆膜和残体类型独立影响秸秆分解”。施用氮肥与地膜覆盖两种常见的农业管理措施结合是否影响秸秆分解和养分释放关系秸秆还田的进程和方向,但结果和机制尚不清楚,限制了我们对秸秆还田的深入认识。因此我们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秸秆原位分解实验,结果发现施氮、覆膜和秸秆类型对秸秆的质量损失和养分释放均无交互效应。对氮肥而言,施低量氮肥(135 kg N ha–1 yr–1)抑制了秸秆分解,施高量氮肥(270 kg N ha–1 yr–1)对秸秆分解无影响。秸秆分解与土壤速效磷(P)正相关,表明土壤磷素状况对秸秆分解起着关键作用。施氮减缓了秸秆残体中氮的释放速率,但并没有改变磷的释放速率。对地膜而言,覆膜加速秸秆在第一个生长季的损失约10%,但不影响残体氮和磷的释放速率。对残体类型而言,叶片氮的释放速率高于根和茎。本研究为施氮-覆膜农业管理模式下单独考虑两种措施对秸秆分解和养分循环的影响提供了具体依据,强调了土壤磷素状况对秸秆分解的重要性,为气候智能型农业应用提供了新的认识。
感谢“青土会”提供的宝贵的学习交流机会,通过聆听各位专家学者的报告,加深了我们对相关领域的前沿的认识。最后,也感谢会务组同仁的辛苦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