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8-20日,“第十届中国景观生态学学术研讨会”在长安大学举办,会议围绕“流域景观: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主题,旨在就新形势下中国景观生态学知识、理论、应用与发展展开研讨。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城市生态与人居环境研究团队吴志峰教授、陈颖彪教授、龚建周教授、青年教师曹峥博士、硕士生杨智威、林妙萍等师生参加会议。吴志峰教授受邀在主会场做大会报告,其他师生分别在“城市景观生态与人居环境改善”、“景观生态学的新领域与新方法”、“三维景观格局与生态环境过程”等主题展示团队近年来的研究成果。
图1 团队参会师生合影
大会开幕式上,吴志峰教授以“从城市遥感到社会感知”为题作大会报告,并兼谈城市景观生态研究的几点思考。吴志峰教授分别从城市遥感的对象、遥感信息源、以及遥感技术方法等方面介绍城市遥感的发展趋势,并指出当前国内城市景观生态研究存在的“重格局,轻过程与功能”、“城市遥感成为重要手段,城市感知未受到足够重视”等不足。最后,吴志峰教授通过阐述“城市遥感与城市感知的区别与联系?”、“如何更加合理、高效地感知城市?”、“城市遥感+城市感知助力城市景观生态研究”等问题做出总结。
图2 吴志峰教授受邀作大会报告
陈颖彪教授在“分会场9:城市景观生态与人居环境改善”作题为“珠三角城市群空间分区与空间冲突效应分析”的报告。在当前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开展基于空间冲突的城市群空间管控与生态环境优化研究极为迫切。该研究根据人类活动强度和自然环境本底状况进行空间分区;并从表征空间单元外部压力的土地利用空间复杂性、表征空间暴露性的土地利用空间脆弱性和表征生态风险稳定性的土地利用空间稳定性等三个方面探讨城市群的土地利用空间冲突。
图3 陈颖彪教授进行学术报告
青年教师曹峥博士在“分会场8:大数据与城市可持续性”作题为“耦合社交媒体大数据的人群PM2.5超额暴露风险评估”的报告。曹峥博士分别阐述人群PM2.5暴露风险评估已从只关注暴露因子向暴露+受体转变、遥感/地理学理论是人群PM2.5暴露因子提取的重要基础/手段、现阶段对于PM2.5+人群的分析仍然缺乏关注、当前时空分辨率较低的数据制约了高时空分辨率人群环境暴露风险评估的发展等观点。曹峥博士开展耦合社交媒体大数据的研究,可进行精度更高的人群PM2.5超额暴露风险评估。
图4 曹峥博士进行学术报告
硕士生杨智威在“分会场9:城市景观生态与人居环境改善”作题为“城市热环境的空间异质性:评价LST集群特征的视角”的报告。城市内部的LST集群是反映城市热环境空间异质性的典型区域。杨智威采用局部等值线树法识别LST集群(高LST集群和低LST集群),并基于所构建的热场值数据和由多源数据协同确定的城市功能网格(UFG),分别探讨LST集群内热环境和景观分布的特征。
图5 硕士生杨智威进行学术报告
为鼓励和培养研究生开拓进取和学术创新精神,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设立笃学奖,旨在鼓励在学的景观生态学相关专业研究生更加积极探索,不断将创新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经组委会专家对申请材料审核并打分,共评选出6名第三届景观生态学笃学奖。其中,团队研究生杨智威成为唯一获奖硕士生。
图6 硕士生杨智威获第三届景观生态学笃学奖
本届全国景观生态学学术研讨会汇聚众多景观生态学领域的科学家和青年学者。团队师生在会议现场与相关专家学者就景观生态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讨论,这进一步加强了团队师生与参会专家和学者的联系,对团队后续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